2012年4月4日星期三

阿公阿嬤

每次当有亲戚或朋友的长辈们回归天国时,我就会想起自己的阿公阿嬤和外公,而他们都在我就读小学时纷纷逝世了。

首先离开人世的是阿公,他在我一年级时的某个早上安详离去,虽然日期不是很清楚,可是我永远都记得那一天的情形。当时我正在上着课,突然看见巴刹阿姨匆匆走进课室来,她向老师说些了什么,就走到我的座位对我说要带我回家,接着帮我收拾东西,然后牵着我的手就走了出去。巴刹阿姨其实就是我的大姨,妈妈的姐姐,由于她就住在离我们家不远的巴刹里,所以她就成了我们兄弟姐妹口中的巴刹阿姨。

在课室外,阿姨告诉我关于阿公的死讯,妈妈拜托她带我们兄姐弟三人回家。那时候我和哥哥姐姐就读同一间学校,因为家和学校的距离也只需步行十分钟而已。 接着阿姨便问我,哥哥姐姐念那一班,我说他们都在一楼的4B和二楼的5A班。我的小学共有三层楼高,一二年级在低层,三四年级在一楼,五六年级在二楼。在阿姨一一向在教课的老师说明后,便带着哥哥姐姐离开教室,然后我们一起回家。

回到家后,只见阿公平躺在他平时坐的躺椅上,表情安详,身体却一动也不动。妈妈要我们换衣服,然后乖乖坐着,不要乱乱跑动。对于一个只有七岁的小孩,死究竟是什么一回事,他是不可能会了解的,人死了就不会复活,所以阿公没再张开眼睛了。

和阿公相处的日子其实并不长,至少从懂事以来,也只有那么短短的三四年,只记得常常要求他带自己到楼下的印度餐馆买糖果,和每当妈妈要打我时,我都会躲到他背后去,阿公就对妈妈说:“囝仔甲细汉,不晓啦。”,然后保护着我不让妈妈再打我。

妈妈说阿公在吃完早餐后,一个人静静坐在躺椅上,然后就悄悄离开这尘世间了,阿公享年七十六岁。

虽然阿公离开时我并不在他身边,但至少我目送他走完人生的路程,可是阿嬤的死,我们不仅看不到她最后一面,连送她最后一程也没能办到。在阿公去世两年后,阿嬤带着阿公的骨灰,回到他们的故乡 - 中国福建省,进行安葬。阿嬤这一去没再回来了,在两年后的某一天病逝了,当时我念着五年级。

在七月初收到大伯的信,说阿嬤病重,快不行了,希望我们回去见她最后一面。由于当时家境能力并不许可,只能由爸爸和叔叔赶回去,可惜还是来不及了。那时候通讯技术并不发达,阿嬤的死讯也是隔了两三天才知道的。

某天放学回来后,妈妈说接到爸爸的来电,告知阿嬤已经逝世的消息。虽然自己已经是懂事了,也知道人老了总究会面临死亡,只是不明白当时听到噩耗后,自己并没有感到太过伤心。随着年纪渐渐长大,我想我应该知道原因了,是时间和距离冲淡了这一切,毕竟我们四年没见了,同时又相隔了一个南中国海的距离。

假如说阿公给我的印象是慈祥的,那阿嬤则是严肃的。阿嬤平时虽然不苟言笑,但她还是很疼爱我们兄弟姐妹四人,有时妈妈责骂我们时,她会劝解妈妈说我们还小不懂事。

和其他人一样,阿公阿嬤是从中国大陆漂洋过海来的。一开始时只有阿公只身过来打拼,每个月寄钱回去,阿嬤则在家乡里照顾三个子女 – 我的伯伯,姑姑和爸爸。当时候的人是比较早婚的,平均年龄只有十五六岁就结婚了,所以伯伯和姑姑也先后完婚了。可惜伯伯还来不及为家族留后,就患上一种疾病,逝世了。阿嬤不忍心看见伯母要这么年轻就守寡,便劝她改嫁,可是那时的女性对贞节的观念性很强,所以婉拒阿嬤的好意。在无可奈何下,阿嬤只好向人买了一个儿子给她做丈夫,于是他也变成了我的伯伯,我多出几位堂哥堂姐,还有年纪和我一样大小的侄儿侄女。

若要人不知,除非己莫为,阿公在这里有外遇的消息也传到阿嬤耳边,原本阿嬤是没有计划要下南洋的,但在逼不得以的情形下,便要求阿公接她和爸爸过来。来到这里不久后,叔叔便出世了,阿嬤这一来就住了三十幾年。

在阿公往生后,阿嬤就计划要把阿公的骨灰带回故乡,然后在那里度过晚年,因为那里才是她真正的家,她的根。由于阿嬤有胃痛,所以没察觉自己是患上胃癌,而没及时治疗,当发现时已经是太迟了,阿嬤享年七十六岁。

阿嬤逝世不到一年,外公也跟随不幸逝世。我不知道这能不能算是一场意外,还是应该说是有计划的,不然外公可以活的更久。外公是被人杀死的,虽然很快逮捕到凶手,可是过后却被鉴定为精神不正常,无需受审判。

外公为人和善,常热心帮人,钱借出去后又从不向人讨债,在当地小有名气,可以说无人不晓。外公除了经营神料店,还有自己的棕油和橡胶等园芭,虽然不能算是富有,生活算是过不错。

那一天,外公像平时一样坐在店里品茶,突然凶徒走了进来,然后便举起刀就砍向外公,外公还来不及反应,就这样活生生被砍死了。当时舅舅们在园芭里工作,外婆和舅母们则在后面处理家务,小舅和小姨们都在上着课,在现场的只有还在襁褓中表弟。等听见外公呼叫声时,外婆和舅母们才惊觉出来抢救,已来不及了。 外公享年七十岁。

妈妈的妈妈也就是我的外婆,在妈妈小时候时就去世的,我们也只能透过挂在墙上的照片而得知她的样子。外公再婚后,又为我们添加了两个舅舅和三个阿姨,所以外公一共有十四个孩子,八男六女。

每年只有在新年期间才到外公家拜年,平常的日子都不会回去的,就在外公逝世的前一年,在某个周日,我们一家人随舅舅和阿姨们一同回去,为外公庆祝七十大寿(实为六十九岁,华人有逢九的禁忌)。由于一年都没能见上两次面,所以十二年来和外公相处的时间,相信没有超过十二天,外公给我的印象就是身体虽然清瘦,却很坚朗,声音响亮而悠扬,和喜欢喝茶,每一刻都在品茶,桌子上永远都摆放着茶具。

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,父母双方都投入职场,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。所以为了让孩子能留在自己身边,很多父母选择不把孩子交给住在乡下自己的父母带,而是给保姆照顾,或是把孩子寄托在托儿所。 现在也有很多父母都很有能力,可以购买属于自己房屋,不与父母同住,这不仅间接影响祖孙们的关系,也产生了代沟。所以在现今的社会里,小孩由祖(外)父母带大也变的越来越少了,除非大家住得很近,不然也只有逢年过节时,祖孙们才会见到面。由于孙子女与祖父母相处的时间很短,关系自然日渐疏离,随着孙子女年纪增长,对祖父母也愈来愈感到陌生。

根据调查显示,仅有三成左右的孙子女喜欢与祖父母相处,三四成的孙子女能说出祖父母及外祖父母的名字,只有百分之五的孙子女记得祖父母生日,相反却有八成的祖父母们都知道孙子女的名字和生日。

世界有许多国家及地区订有“祖父母节”,在美国是九月第一个星期日,新加坡是在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日,葡萄牙是每年的七月二十六日,台湾则是定在八月第四个星期日。希望我国在来年能由教育部发起,把一天定为祖父母节,以唤起大众对自己的祖父母节的关怀。

祖父母节的成立是除了让祖孙们能互动传真情,消除隔代间相处的危机,同时宣扬亲老、崇老及尊老的观念,唤起民众重视家庭世代关系,让年轻们能敬孝道,爱阿公阿嬤。也借此机会让祖父母在晚年的生活能与家人更亲密,同时年轻一代也能分享到祖父母的生活经验及人生智慧,后并乐於接近他们,从而发挥了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」的社会理想,进而达成建构家庭关系融洽的社会远景。

可是从社会上越來越多老人院的建立,可以发现到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趋向恶化,情况令人担忧,更有不少子女们不愿奉养双亲,找借口把父母送进老人院。究竟是想不起,还是忘记了,是父母把我们养大成人的,做人不可忘本,要饮水思源。没有父母,就没有现在的我们,没有祖父母,就没有我们的子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