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便面,又称快熟面、速食面、即食面、公仔面、泡面等,是一种可在短时间之内煮熟食用的面制食品。其原理是利用棕榈油将已煮熟与调味的面条硬化,并压制成块状,食用前以热水冲泡,用热水溶解棕榈油,并将面条加热泡软,数分钟内便可食用。
即食面是日籍台灣人安藤百福在1958年所发明的,并创立日清食品公司Nissin。但是即食面由来还是可追溯到清朝时所出现类似的油炸面条,这种面条也是我们所常吃的伊面,故伊面称作为即食面的始祖,也不为过。
由于其方便性和快速性,即食面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,面条从原本的拉面,延伸到伊面、鸡蛋面、米粉、米线、河粉等。
在碗装和杯装的普及化后,泡面一词也兴起来,尽管袋装的即食面不能直接泡食,但随着市场的变化,其分界线已模糊,渐渐地袋面和杯面都简称为泡面(两岸一带)。
虽然即食面的主食是面条,口感如何确实很重要,但是真正主宰其命运则是它的配料,调味包。故各式各类的口味层出不穷,并随着时代的进步,从简单的调味包到浓郁的调味酱料,有些更附加肉丁干虾等食材作为卖点,来吸引消费者。近年来,调味酱料的战更一触即发,各商家纷纷研发具特色的调味食包,来贴近当地的口味,结果大受欢迎,也掀起一股跟风热潮,市面上出现很多类似的口味。
在台湾留学期间,几乎天天都吃泡面(学生没钱),长达18个月(两年扣除暑假),试过连续四餐都是吃泡面(有时看到都怕,更吃到麻木,回国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碰泡面),所以也品尝过不少的泡面,如排骨鸡面、手打面、一度赞、满汉大餐、大干面、炸酱面、统一肉燥、等等,尽可能尝遍了市场上的泡面(除了牛肉口味和国外的泡面)。曾在脸书分享泡面心得,故被同学封为泡面达人。
最近,台湾有一则新闻,一名青少年将泡面当宵夜,天天吃,结果才18岁就罹患晚期胃癌,并在确诊后一年多后死亡。相信有不少人有听过,吃一包泡面需要解毒32天说法,这是因为即食面都经过油炸,油中添加了BHT抗氧化剂(二叔丁基对甲苯酚),同时泡面的碗杯是用聚苯乙烯制作的,在加热中会释放出单体苯乙烯,而苯乙烯有致癌性,调味料包也有可能为了长久保存也因此大量添加防腐剂。
我们的人生如一包泡面,面条是我们的本体,调味料是我们的灵魂,包装像是我们的外表。决定泡面的定位和价格,往往靠的是包装,吸引人购买的第一要素;人也一样要靠衣装来提升自己整体形象和的品位。最终决定泡面好吃与否,还是得靠面条和调味料的搭配。如同要认识一个人,只有在深交以后才能知道其本性如何,外表只是其次而已,但讽刺的是我们常常被美丽的包装所蒙骗。
泡面需要经过热水沸腾后才能食用;人生何尝不是如此,也要经历一番磨练,才能散发出诱人的芬芳。
生活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,我们的人生似一碗泡面,机械化生产,包装一番推出市场,然后在短短几分钟后结束了使命。在这个讲求速度的时代里,我们更来去匆匆,忘了要慢慢品尝,细细品味,才能领略人生的滋味。
ps: 看到这则新闻,不禁感到一丝忧心,看似健康的自己,会不会也患上了某些疾病呢?